2-酮基-L-古龍酸的C-4位內酯化、C-2位烯醇化后才能得到維生素C,在酸或堿催化劑作用下實現。工業生產中常采用堿轉化法催化⒉-酮基-L-古龍酸生成維生素C。
酸轉化:配料比2-酮基-L-古龍酸∶38%鹽酸︰丙酮=1∶0.4(質量/體積)∶0.3(質量/體積)。先將丙酮與一半古龍酸加人轉化罐攪拌,再加入鹽酸和余下的古龍酸。打開蒸汽閥,緩慢升溫至30-38℃,關汽閥。自然升溫至52-54℃,保溫約5h,反應到達高潮,結晶析出。罐內溫度稍有上升,最高可達59℃,嚴格控制溫度不能超過60℃。高潮期后,維持溫度在50-52℃,至總保溫時間為20h。降溫1h,加入適量乙醇,冷卻至一2℃,放料。甩濾0.5h后用冰乙醇洗滌,甩干,再洗滌,甩干3h左右,干燥后得粗維生素C。酸轉化工藝的設備簡單,流程短,但維生素C破壞較嚴重,質量較差。設備腐蝕嚴重,三廢問題沒有很好解決,逐漸被淘汰。
堿轉化:2-酮基-L-古龍酸在甲醇中用濃硫酸催化酯化生成2-酮基-L-古龍酸甲酯,加NaHCO3。轉化生成維生素C鈉鹽,經氫型離子交換樹脂酸化,在50-55℃下減壓烘干,得到粗品維生素C。堿轉化工藝流程較長,投資較大,但設備腐蝕少,中間體易分離,產品質量較好。但由于使用碳酸氫鈉后,帶入了大量鈉離子﹔轉化后母液中產生大量的硫酸鈉,嚴重影響母液套用及成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