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自量力是什么意思
不自量力
bù zì liàng lì
[成語釋義] 量:估計。不能估計自己的力量。指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
[成語出處] 宋·范仲淹《上呂相公書》:“是則系國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豈可不自量力。”
[成語正音] 量;不能讀作“liánɡ”。
[辨形] 力;不能寫作“立”。
[成語近義詞] 螳臂當車、蚍蜉撼樹
[成語反義詞] 妄自菲薄、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成語用法] 形容對自己估計過高。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成語結構] 動賓式。
[成語例句] 他對這個任務很感興趣;有心主動接過來;又怕別人笑他~。
[英譯] do sth。beyond one’s ability or strength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后,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系,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