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潛在的不利后果:居民身份證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辦理銀行業務、預訂機票酒店、購房租房等日常活動都需要使用居民身份證。在身份證的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因不慎或被盜而丟失,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
一是個人信息被泄露。身份證本身就是公民個人信息的一部分。身份證丟失后,發現并持有他人身份證的行為人,不僅可以直接獲取丟失身份證一方的身份證信息,還可以通過一些查詢系統獲取與身份證號碼相關聯的個人信息。
第二,個人身份被冒用。無論是公民不慎丟失身份證,還是身份證被盜,一旦身份證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不法分子就可以利用他人的身份證從事各種違法活動。比如辦理電話卡惡意拖欠話費、辦理銀行信用卡惡意透支、虛假設立、變更法定代表人工商登記、開設多個銀行賬戶洗錢等。
2.爭論的癥結:身份證丟失引發的各種法律糾紛背后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身份證丟失不掛失現在已經是常態;第二,即使丟失身份證的當事人已辦理掛失手續并補辦了新身份證,丟失的舊身份證被他人持有后仍可使用。
公民丟失身份證后一般會主動申請補辦,但往往會忽略一個環節——對丟失的身份證進行掛失。犯罪分子使用他人身份證從事違法活動后,一旦出現法律糾紛,在向身份證顯示的當事人追究責任時,丟失身份證的當事人如果缺乏證據證明自己曾公示身份證丟失,可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另外,即使丟失身份證的當事人到公安機關辦理了掛失手續,也只有公安內部系統才能看到身份證掛失的信息。類似于銀行、電信運營商等使用身份證的主體,看不到身份證掛失的信息。即丟失的身份證只要是有效的,仍然可以被持有人找到并使用,導致了舊身份證和新身份證同時使用的情況,給不法分子創造了逃避法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