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贊寫作背景:《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據自己1940年從新疆歸來赴延安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寫的一篇散文。
當時,抗日戰爭正處于艱苦的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正加緊對國民黨的誘降。國民黨反動政府陰謀制造了“皖南事變”,進犯抗日根據地;日寇也因此肆無忌憚地向我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面對這種嚴酷的現實,全國人民,特別是抗日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與毛澤東的領導下,毫不妥協,堅持抗戰。
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揚的革命激情,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的北方農民,及其所代表的我們民族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著力暴露舊社會黑暗的,正面歌頌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的作品并不多,這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但是,當他一踏上解放區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動。
于是,他不顧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區的新鮮空氣帶給了國統區的廣大人民,用筆表示了他對共產黨、對根據地軍民的衷心贊美,寫下了《白楊禮贊》這樣熱情洋溢的贊歌。
作者介紹: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現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中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致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