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懸空寺簡介和歷史
恒山懸空寺位于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恒山懸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是中國古代建筑精華的體現。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筑傳統和建筑風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懸”是懸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據說在懸空寺建成時,這些木樁其實是沒有的,只是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里,巖石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樣子,然后插入飛梁,使其與直角梯形銳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再說,懸空寺飛梁所用的木料是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的,據說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白蟻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懸空寺千年不倒也并非奇跡,乃是人們的智慧的結晶。
懸空寺的“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筑,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
值得稱“奇”的是,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于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于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后,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全球著名雜志《時代》周刊“歷數”世界上看似“岌岌可危”的奇險建筑,北岳恒山懸空寺進入該雜志“法眼”。2010年12月,在《時代》周刊公布的全球十大最奇險建筑中,懸空寺與“全球傾斜度最大的人工建筑” 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市的“首都之門”、希臘米特奧拉修道院、意大利比薩斜塔等國際知名建筑同列榜中,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懸空寺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北岳恒山金龍峽翠屏峰的懸崖峭壁間,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國內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筑、也是國內唯一真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獨特古建,早在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
獨特的建筑特色和令人匪夷所思的古代人類智慧使懸空寺這一古老華夏文明的奇葩熠熠生輝。整座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以“奇、險、巧、奧”為基本特色,體現在建筑之奇、結構之巧、選址之險、文化多元、內涵深奧,建寺初衷可謂超常脫俗,實為世界一絕。四十間殿樓的分布,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布局緊湊,錯落相依。整體格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于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而是巧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遠望,懸空寺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殿閣攛掇大有凌空欲飛之勢,令人嘆為觀止。古代勞動人民究竟傾注了怎樣的智慧才得以成就這一集建筑學、力學、美學、宗教學等為一體的偉大建筑,至今仍吸引著眾多的學者、觀瞻者們探究、求索的目光。
此次上榜的全球十大最奇險建筑中,建造年代較早的意大利比薩斜塔修建于公元1173年,德國利希騰斯坦城堡始建于11世紀,而建造于南北朝時期北魏的懸空寺比之早了700多年。尤其懸空寺歷經1500多年風雨、地震等災害的侵襲,竟保存完好,的確是華夏文明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