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說起番禺光皮乳豬,食客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大贊傳統、有特色且美味。相傳光皮乳豬創自番禺人孔旺記之手。
后來,脆皮乳豬傳回家鄉番禺,本地的茶樓食市爭相仿做。改革開放后,本地廚師在傳承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不斷迎合食客的品味要求,將“番禺光皮乳豬”發展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粵式名菜之一。
光皮乳豬
尋味歷史
“乳豬”的起源,歷史悠久。據南北朝《齊民要術》記載,1400多年前中國燒乳豬技藝已相當精湛。清代時曾傳遍各地,但至清末民初,只有廣州久盛不衰。在廣州,說起番禺光皮乳豬,食客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大贊傳統、有特色且美味。
相傳光皮乳豬創自番禺人孔旺記之手。孔旺記,原名孔昭旺,番禺石碁小龍村人。清光緒初年在廣州小馬站附近經營豬肉生意。有一次赴宴,客人對燒肉這道菜頗有微詞,說燒肉皮厚肉粗,如同嚼爛布云云。孔旺記亦深有同感,他突發奇想,倘若將未長骨架的豬仔做燒豬,那不就皮薄肉嫩了嗎?孔旺記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試燒起來,反復摸索配料、上色涂醬、燒制等整套工序,終于成功燒制出光滑紅潤俗稱“玻璃皮”的乳豬,呈現出皮化、甘香酥脆、色澤鮮紅、肉嫩鮮滑、口味甚佳等特點。不久“孔旺記”的脆皮乳豬風靡省城。
后來,脆皮乳豬傳回家鄉番禺,本地的茶樓食市爭相仿做。改革開放后,本地廚師在傳承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不斷迎合食客的品味要求,將“番禺光皮乳豬”發展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粵式名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