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學(xué)名:Solanum tuberosum L.),又稱地蛋、土豆等,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
馬鈴薯原產(chǎn)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qū),塊莖可供食用,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與營養(yǎng)價值,主要生產(chǎn)國有中國、美國等。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chǎn)最多的國家。[1]馬鈴薯的果實為莖塊狀,扁圓形,高15~80厘米,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須根系,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小葉常大小相間,6~8對種子腎形,黃色。
土豆種植技術(shù)
1、選用良種,種薯脫毒。選用結(jié)薯早、塊莖膨大快、休眠期短、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抗病的早熟品種,如荷蘭15、魯引1號、荷蘭7等費烏瑞他系列品種,選用脫毒克2、克3良種。
2、切塊催芽,保證全苗。切塊催芽每畝需種薯150千克左右。播前20~25天將種薯置于溫暖有陽光的地方曬種2~3天,同時剔除病薯、爛薯,然后進行切塊。切塊時充分利用頂端優(yōu)勢,螺旋式向頂端斜切,最后按頂芽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四,每塊種薯保有1~2個芽眼,重量25~30克。晾干刀口后放在溫度為18~20℃的室內(nèi)采用層積法催芽,待芽長到2厘米左右時,放在散射光下晾曬,芽綠化變粗后播種。
3、雙膜覆蓋,適時播種。山東地區(qū)一般在元月下旬至2月上旬的晴天上午,在大拱棚內(nèi)實行單壟雙行種植。采用大拱棚內(nèi)套小拱棚可進一步提早上市。壟距80厘米,種雙行,株距25~30厘米,畝種植5500~6000株。種植時開溝深8~10厘米,寬20厘米。施種肥和防治地下害蟲的藥劑,與土混勻,澆水后斜調(diào)角種植,芽向上,用少量細土先蓋住芽,然后覆土起壟,壟高15厘米左右,把壟面摟平,噴施除草劑,然后用90厘米寬地膜進行覆蓋。
4、施肥完成以后,還需要對土地進行翻動和澆水,讓肥料和土壤能夠混在一起,增加土壤肥沃性。混合好以后把土地刨勻稱,再讓太陽曬個三五天就可以播種了。需要注意的是,播種不要選中陰雨天氣,因為陰雨天氣沒有太陽,不利于種子的發(fā)育和生長,而且雨水可能會沖斷芽苗,降低了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