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暑節氣 什么是大暑節氣簡介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最后一個節氣。每年的公歷7月22日、23日之間,太陽到達黃歷120°,是大暑節氣。與小暑一樣,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而大暑表示天氣炎熱至極。中國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風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大暑節氣有曬伏姜、喝伏茶、燒伏香、送“大暑船”等習俗。此時天氣濕熱,很容易導致身體受潮濕氣過重。養生既要懂得防暑降溫,還要著重祛濕。
歷史淵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通緯·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傳統習俗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喝過伏姜后,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余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喝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如今,這樣的涼亭很少見到了,不過在溫州,這個幾百年前的習俗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每個涼亭里都有專人全天煮茶,保證供應。這種茶在溫州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伏茶”。
燒伏香
伏香,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于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時節,中國很多地區的人們有茶余飯后斗蟋蟀取樂的風俗。大人會先帶著小孩到田野里抓蟋蟀,然后到大樹底下玩起斗蟋蟀的游戲,可有趣了。
文學創作
農諺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
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風,秋后熱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詩詞
《晚夏》(南朝)徐勉
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
荷陰斜合翠,蓮影對分紅。
此時避炎熱,清樽獨未空。
《銷暑》(唐)白居易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起居養生
大暑時節,腸胃的消化功能較為薄弱,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可多吃肥膩、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鮮果蔬外,還可適當多食用些清熱、健脾、利濕、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蓮子、百合、薏苡仁等,荷葉、冬瓜、西瓜、綠豆等是不錯的消暑選擇,同時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運動時間在早上或傍晚為宜,運動地點建議在公園、湖邊等樹蔭下的陰涼地方。選擇運動量相對較小的運動,如太極拳、慢跑、羽毛球等,避免出汗過多而耗氣傷津,運動過后適當飲用溫開水。
參考資料:
【1】二十四節氣大暑 .中國氣象網
【2】殷偉. 歡歡喜喜過大年 尋找遺失的中國年味[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18.01:163.
【3】曬伏姜 喝伏茶 燒伏香 .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4】劉興詩文;段張取藝繪.講給孩子的二十四節氣 夏[M].武漢: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8.05:
【5】《小小冒險家》編輯部編繪.二十四節氣 一起感受自然的變化[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9.03:52.
【6】周墨涵主編.跟著節氣過日子[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13.02:188.
【7】賴國清著. 漫品二十四節氣 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體驗[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03:208.
【8】《小小冒險家》編輯部編繪.二十四節氣 一起感受自然的變化[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9.03:53.
【9】大暑節氣到 這些習俗和養生妙招,你知道多少? .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