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燾(tuòbátāo)(北魏第三位皇帝) 。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貍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太宗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統帥。
拓跋燾聰明大度、應付裕如。12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后重用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他善用騎兵,曾親率大軍先后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等地,最終統一中國北方。452年,拓跋燾被弒,時年45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軼事典故甘愿受限
拓跋燾大閱兵,將要在黃河以西狩獵。古弼留守,詔令把肥壯的馬匹給予騎乘的人,古弼命令給予瘦弱的馬匹。拓跋燾大怒道:“尖頭奴(指古弼),竟敢限制我!我回朝廷,首先斬殺這個老奴。”古弼的屬官恐懼擔心被殺。古弼告訴他們說:“我以為侍奉君主使狩獵不至于娛樂游逸,罪過是小的。不防備意外,使敵寇放肆,罪過是大的。現在北方部族很強盛,南方敵寇沒消滅,用狡猾的心愿窺伺邊境,是我所憂慮的。所以挑選肥壯馬匹預備軍事需要,做不測事件的長遠考慮。如果使國家有利,我為什么逃避死亡呢!英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勸說。如若降罪,這是我的罪惡,不是你們的過失。”拓跋燾聽說后贊嘆說:“有如此的臣子,真是國家之寶!”賜給古弼衣服一套、馬二匹、鹿十頭。
后來,拓跋燾在山北狩獵,大量捕獲麋鹿幾千頭,詔令尚書調發牛車五百輛去運輸。不一會兒,拓跋燾對隨從的人嘆氣道:“筆公(指古弼)必定不會給我車,你們還是用馬來運送麋鹿吧。”于是拓跋燾等人返回。拓跋燾等人行走一百多里后,收到了古弼的奏疏送到。古弼在奏疏中寫道:“今年秋季谷粟成熟,麻菽遍布田野,豬鹿偷吃,鳥雁侵擾,風暴所消耗,早晚相差三倍,乞求憐惜從緩,使農民能夠收割運載。”拓跋燾對左右的人說:“筆公(指古弼)果然如我所預測,可以說是國家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