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即大雅,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五個字,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反映出的是千百年來的風土人情,背后蘊藏著古人的智慧。時至今日,俗語的作用依然不容小覷,它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經驗積累,或者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心愿,有些流傳度非常廣,幾乎世人皆知,有些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俗語已經融合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形容某人太固執(zhí),會說他“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心不死”,長輩經常用“不聽老人言,吃口在眼前”教育子孫,其實這也是一句經典俗語。當一個人沒有恒心,不求上進,人們會說他“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在為人處世方面,老祖宗總結出許多頗為經典的俗語,例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提醒我們要做個善良的人,但同時要帶鋒芒,避免落入別人的圈套,否則后悔莫及。接下來講幾個非常實用的俗語,希望大家能讀一讀,或許能讓你有所收獲。
一、知過不難改過難,言善不難行善難
《左傳》中寫道:“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作為凡夫俗子,幾乎每個人都犯過錯,就算是古之圣人,也不敢保證從沒犯過錯,很難找到沒有任何缺點的人。但是,犯錯并不可怕,只要有改正錯誤的決心和行動,還是值得表揚的。然而,對于不少人來說,明知自己有錯,卻不太容易改過來,就是所謂的“知過不難改過難”。
一些嗜酒如命,或者沉迷于賭博的人,心里很清楚酗酒和賭博的危害,也想過改掉壞習慣,結果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后害得家破人亡。“言善不難行善難”這句話也不難理解,好聽的話誰都會說,甚至口若懸河,但能夠心口一致,用心去做善事的人并不多,假如你要是能日行一善,足以稱得上君子。
二、美言美語受人敬,惡言惡語傷人心
正常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贊美,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幼兒園的孩子,誰也不想聽到冷言冷語。雖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倘若你為本身是為他人著想,把一些話說得太重,非但起不了好的作用,甚至適得其反,破壞朋友之間的友情。同樣的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切勿選擇最傷人的話。
即使關系再好,也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假如好哥們優(yōu)缺點,你想給他指出來,最好不要太直接,換個委婉的語氣,這樣別人才能更容易接受。在工作中,如果同事的做事方法不對,你盡量不要直接挑明,可以這樣說:“你做的還不錯,如果能用另一種方法,也許是事半功倍。”如此一來,既不傷和氣,又能讓同事記住你的好。
三、千金難買心,萬金不賣道
俗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你猜不透一個人心中所想,遇到志同道合之人,可以掏心掏肺,對方也會用真心與你交往。但是,遇到所謂的小人,即使你把全部家當都給他,也買不來他的真心,更不會與你坦誠相待。
所以,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最好在剛開始的時候,能夠有所保留,畢竟你不知道對方是君子還是小人。農村有句老話:“喂狗不要太飽,對人不要太好。”保留一些余地,把“千金難買心”的古話銘記在心,天黑路滑,人心復雜,要學會給自己留一條后路,避免無路可走。
“萬金不賣道”中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筆者認為,可解釋為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也就是做人的良心。無論面對怎樣的誘惑,都不能丟掉原則,更不能違背良心。否則即便大富大貴,也會被人瞧不起,一個連原則和良心都能出賣的人,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