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海就以失敗告終的魯濱遜還會繼續他的航海冒險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不過他還是猶豫和彷徨了好幾天:打道回府?得了吧,指不定哪些人正等著看笑話呢?這個年紀該有的羞愧感、愛面子也不允許他就這么回去。
更何況,他的航海夢熱血未冷,他的發財夢依然根深蒂固。這也順理成章地驅使魯濱遜繼續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航海冒險。
書中對魯濱遜第二次航海用的筆墨不多。以至于當問到魯濱遜是第幾次出海航行落難荒島的?
很多人都會回答第三次。笛福對魯濱遜的第二次出海就是象征性地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
但是,第二次航海卻是接下來第三次逃離海盜以及第四次荒島求生章節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二次航海就是為后面情節的推動埋下伏筆。
前幾天,我和兒子聊《魯濱遜漂流記》的時候,我問他:“假設把書中魯濱遜的第二次航海刪除,直接開啟書中的第三次航海,魯濱遜還能逃離海盜嗎?在流落荒島后,他還能堅持28年后獲救嗎?”
兒子說:“應該能吧。”
我接著問:“有證據嗎?”
他答道:“按照書中的情節發展就可以啊。”不知道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的答案又如何?
我個人的觀點是:魯濱遜很大的概率逃離不了海盜。
笛福在寫魯濱遜的第二次航海時是這樣寫的:“這是我一生冒險活動中唯一一次成功的航行。這完全應歸功于我那船長朋友的正直無私。
在他的指導下,我還學會了一些航海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學會了記航海日志和觀察天文。一句話。我懂得了一些做水手的基本常識。他樂于教我,我也樂于跟他學。總之,這次航行使我既成了水手,又成了商人。”
而在這之前,魯濱遜在船上從未當過水手,每次坐船都是以紳士的身份上船,船上的一切事務,他從不參與,也從不學著去做。
發現了吧。他是在第二次航海中學到了航海知識、觀察天文。而這些知識正是他逃離海盜不可或缺的。
航海地理知識:我故意讓船逆著風徑直向大海駛去。這樣,他們就會以為是駛向直布羅陀海峽。沒有人會想到,我們會駛向南方野蠻人出沒的海岸。傍晚時,我改變了航向。
把船向東南偏東駛去,遠離摩洛哥皇帝的領土。之后,把船駛到非洲海岸的岡比亞河或塞內加爾河,到達佛得海角一帶,希望在那兒碰到歐洲的商船。
水手知識:張帆駕船。
在魯濱遜被俘虜,不幸成為了海盜的奴隸后,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逃離海盜的想法,逃跑的計劃不斷地在他的腦海中盤旋。
萬事俱備,只欠機會。
要說魯濱遜的情商應該也挺高的。充分利用自己捕魚技術高明的辦法,在兩年的時間里,得到主人海盜的歡心:經常跟隨海盜一起出海捕魚。
而機會總是青睞時刻準備著的人。只要你執著的不放棄逃跑的計劃,這種機會就會悄然而至。
魯濱遜被俘兩年后的一天,逃跑的機會終于出現了。時刻準備著的魯濱遜怎么會讓這么好的機會流逝呢?
他就是利用這唯一一次沒有海盜主人一起出海捕魚的機會,實施了這兩年來一直策劃的逃跑計劃。
在被奴隸的兩年,魯濱遜并沒有悲觀失望,怨天尤人。在逃離海盜的過程中,又表現出了有勇有謀,心思縝密,謀定而后動、智慧過人的特性。也正是他的這些良好的個人品質,最終讓他成功逃離海盜。
謀定而后動:拿來一大筐甜餅干,三罐子淡水,一箱酒,六十多磅蜂蠟,順便還拿了一小包粗線、一把斧頭、一把鋸子和一只錘子,同時搞到一大皮袋火藥以及一大皮袋鳥槍彈和一些子彈。
有勇有謀:假裝在近港釣不到魚,讓船離港三海里后,向船頭摩爾人站的地方走去。
彎下腰,裝作找東西。突然,趁其不備,用手臂猛地在他褲襠下一撞,把那個摩爾人推入海里,讓他游回岸上。之后又讓摩爾小孩佐立發誓效忠于我。
保留了文明人的良知,富有愛心:魯濱遜沒有用槍殺死摩爾人和淹死摩爾小孩。不愿將摩爾小孩佐立賣給救他的船長,直到船長答應10年后還佐立自由。
逃離海盜這一節情節緊湊,跌宕起伏。魯濱遜遭遇了比第一次航海遇到風暴更大的困難。
而面對困難,魯濱遜已經從第一次航海還會暈船,遭遇風暴后只能不斷的后悔、自責以及由于害怕暈倒了兩次的人成長到獨自勇敢面對困難,冷靜機智,有勇有謀的人。
精讀名著,就是要通過書中的細節描寫,品味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也是語文閱讀理解中經常愛考的人物分析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