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來歷和傳說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于人類掌握用火之后,時間亦可追溯到石器時代。
據研究表明,灸的發明應是原始人用火時,某一部位的疼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便主動用火燒灼治療更多的病痛。
艾草古時候又叫冰臺,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為引,在引天火的儀式氛圍中,巫者把神鬼兆紋與人體的血脈取得模擬想象,思索中醫的火論與氣論,進而產生艾灸這種神奇的治療**。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古人就已經廣泛知曉采用艾絨作為灸療的燃料。艾草在我國廣為生長,古**概先發現艾是引火、避蚊蟲的理想材料,繼而在用艾引火的過程中發明了艾灸。而為什么古人偏偏又選擇艾葉做灸法之材呢?這是因為在長期實踐發展中,古人發現,并非所有樹柴都適合用作艾灸之材。有些樹木,例如,松柏竹等,極易燃燒,火旺,治病的同時亦傷人之皮,而被淘汰?!饵S帝蝦蟆經》已載有松、柏、竹、橘、榆、幟、桑、棗等八木不宜作為灸火之說,因其對人體有所傷害,所以逐漸被淘汰。后發現干艾草熏灸療效最佳,才逐漸選用艾葉來代替其它灸療。
戰國、秦漢時期是*傳統醫學理論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產生了《黃帝內經》、《難經》等重要理論著作。這些著作中多有對艾灸的.介紹。約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把灸法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系統介紹,書中記載了很多關于灸療的起源和各種灸法及其治療各病癥的知識。
東漢時期艾灸有了進一步發展。張仲景所撰寫的中記載了不少用艾灸治療某些三陰虛寒證的方法。成書于西漢末年至東漢延*年間的《黃帝明堂經》是我國第一部有成熟體系的、針灸并重的腧穴學經典著作,該書為艾灸對穴治療奠定了基礎。
三國之際誕生了最早的灸療專著,即曹操之子魏東*王著《曹氏灸方》七卷,書中所載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較以前諸書具體,并申明禁灸原因。麗晉南北朝時期的戰亂并未阻止艾灸的發展步伐。**皇甫謐編纂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灸療專著,書中詳盡地論述了各類疾病的癥候、取穴,把艾灸專門化、系統化,對針灸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晉代名醫的著作中則強調了艾灸對傳染病以及急救的作用。
唐宋是我國針灸史上灸療法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主要表現在:灸法專著大量出現,孫思邈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在灸法上又增加了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餅灸、隔泥餅灸、隔附子灸及隔商陸餅灸等,用艾草溫灸足三里穴以保長壽更成為經典;醫籍中灸療占據重要地位;灸法應用的專業化和普及化。
明代是我國針灸的全盛時期,初現了“桑枝灸”、“神針火灸”,后又發展為“雷火針灸”。張介賓的《類經圖翼》介紹了各類病證的灸療處方。雷火灸是中醫的一種傳統療法。雷火灸由多種中藥制作而成,根據不同的配伍,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追風除濕,溫經散寒,散癭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有藥力峻、火力猛、滲透力強、灸療廣泛的特點。
公元四世紀時艾灸傳入**,五世紀傳入朝鮮,以后傳入東南亞、印度及歐洲,而成為世界醫學的組成部分。在**,艾灸倍受朝野普遍重視重視,代代相傳不絕?,F艾灸療法已在世界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根開花。近幾十年來,**外醫家利用先進的醫學科學技術,對艾灸的治病機理進行了大量臨床、實驗研究,使古老的艾灸得到了新的發展。
歐陽修是北宋大文學家在當時的影響很大是公認的文壇**其文學和書法思想波及王安石、蘇東坡等特別是他的書法主張為蘇軾繼承和發揚。歐陽修早年學虞世南后“以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推崇顏真卿喜柳公權“鋒芒俱在”。歐陽修傳世墨跡不多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灼艾帖”為其中之一。此帖書法端莊勁秀即露鋒芒又頓挫有力黃庭堅稱贊他“于筆中用力乃是古人法”。
拓展:中醫艾灸
艾卷灸法的一種。指將艾卷點燃的一端在施灸的皮膚上進行前、后、左、右的周旋移動,而不是將艾卷固定于穴位上。
針灸作為傳統中醫精髓,可以消除水腫,消炎止痛,**肌肉痙攣,減輕對神經的刺激和**,故可以改善疼痛、麻木等癥狀,尤其對頸肩腰腿疼痛,可有立竿見影的奇效。
但其實針灸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古語有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針療產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復合作用。
灸法是一種以燃著的艾條,溫烤或燒灼人體穴位或患病部位的物理和藥理結合中醫療法。
適應癥
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可以廣泛用于緩解頸肩腰腿痛的治療,在骨科疾病上猶對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有特效。
艾卷灸法的分類
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溫馨提示:
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前須安神定志,先吃點東西,選取臥位或舒適的**。
艾灸后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較*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