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阮籍嵇康的故事
阮籍嵇康
魏正始年間,以嵇康帶頭的竹林七賢就喜歡在當時山陽縣竹林下,飲酒狂歡,抒發自己的志向,向世間傾吐自己的抱負,反對官場制度。而在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學造詣相對較高,而他們的友誼卻遠遠勝過二人在文學上的成就。
阮籍嵇康
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賢,他們都不慕權貴,都不在乎禮法的約束,他們的生活是當時人們向往的那種真是,純真。
對于二人的事跡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經讀過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貴的還是二人堅如磐石的友誼,但是這一點卻鮮為人知,我們一起來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齡大,所以先從阮籍說起,《滕王閣序》中寫阮籍猖狂,把他錯誤的當成了反面教材。其實不是,阮籍面臨的窮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絕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難低頭,相反,他是在向不順利抗議這種無奈是很多人不曾體會的,我們似乎可以從阮籍絕望的哭聲中聽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見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親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沒有得到安慰,嵇康聽說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親面前,在當時看來,這是對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動聽的音樂和美酒來送別自己的母親。可見二人不被傳統禮數束縛,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為二人有這樣的羈絆,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經常把二人相提并論,而他們的名字也將永遠連在一起,被后人銘記。
嵇康 廣陵散
《廣陵散》是中國漢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國音樂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臨死前彈奏這首曲子,讓《廣陵散》被人們所知道。
嵇康 廣陵散
嵇康除了在文學上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研究魏晉時期的資料,在音樂上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嵇康從小喜歡音樂,對音樂有特別的感應能力,在樂器演奏上有極高的天賦。說嵇康在聯系彈琴的時候幾乎是無師自通。
嵇康對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讓人們對他產生了種種猜測,嵇康也伴隨著他的音樂給后人留下一段段美麗的傳說。
嵇康有一張非常名貴的琴,為了這琴,他把自己的家業賣了,向尚書令討了一塊玉,把玉切成薄片鑲在琴上,嵇康對這張琴十分熱愛,日夜守護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濤開玩笑,在嵇康睡覺的時候說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脅,才讓愛琴逃過一劫。
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琴曲,可以看出嵇康的影響力有多大。
傳說有人看到嵇康晚上的時候到山上采藥,冬天的時候用長發保暖,夏天的時候就用編稻草當衣服,正是因為嵇康這種表現,那種不拘小節的灑脫,讓他在音樂上被越來越多的人注意。
嵇康彈奏的《廣陵散》是嵇康加工而成的曲子,在長期的流傳中,就像民歌一般影響著人們,正是因為嵇康在臨死前彈奏了這首《廣陵散》這樣有名的樂曲才被人們知道,嵇康的名字也一直與《廣陵散》聯系在一起。
嵇康之死
嵇康的死是因為好朋友呂安的事,呂安的哥哥對自己的妻子不敬,呂發要告發哥哥,反倒被惡人先告狀,結果呂安的哥哥沒有得到任何懲罰,自己反而被關到獄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為呂安作證但是被誣陷,把自己也帶進去了。隨后司馬昭下令殺了嵇康。
嵇康
關于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竹林七賢中只有嵇康一個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親,在魏國后期,司馬氏統治著政權,要是不能被司馬家族利用的一切勢力,都隨時有可能被殺害,中國政治的殘酷無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國的歷史實際上就是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漲的過程。可以說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讓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幫助朋友在常人看來是兩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就變為了,嵇康早就不問政事,專心做一個鐵匠,但是為什么要冒這個風險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謀反這個結論,再加上嵇康聲望很高謀反所需的人馬、兵器、號召力,嵇康都具備,所以統治者想要盡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讓他難免一死,嵇康性格剛烈,有才識過人,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總有小人想要陷害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灑脫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后落得被殺的命運,是因為他極力反對司馬昭的政治統治,司馬昭開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開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絕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須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號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學學生一起為他求情,這影響力放到哪個朝代不是對帝王的威脅。
嵇康夜游
嵇康晚上住在仙臺,游山玩水一天之后,正準備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的嵇康,突然聽見在山谷的深處傳來悠悠揚揚的琴聲,嵇康覺得很好奇,大半夜的為什么會有在彈琴,而且琴聲又透出如此孤寂的味道,讓人想要知道這個彈琴的人。
嵇康夜游
不如我去拜訪一下這位在深夜彈琴的音樂家,于是嵇康就決定放棄休息,他隨著聲音一路走去,來到一家茅草屋前,遠遠的就看見屋內有一盞孤燈,在風中搖曳著輝光,想必就是這家了。
越走越近,琴聲的悠揚越加讓嵇康欲罷不能,他迫切的想要見到這位彈琴的樂師。走進茅草房,嵇康輕叩房門,主動報上姓名,一個美麗的女子從屋內走出來,伴隨著一股淡淡的香氣,眼前這位謎一樣的女子讓嵇康心中充滿疑慮,他有太多問題想要向面前這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弄清除了。
女子對嵇康說,先生您來到我簡陋的小屋實在是我的榮幸,不如進屋來坐一會吧,你看這夜黑得那樣深邃,在這個寧靜的世界,你我相遇也是一種緣分吧。
嵇康走進屋內發現,看似簡陋的小屋被裝飾的很好,女子的家具擺放的落落有致,絲毫沒有一絲臟亂,空氣中彌漫的陣陣芳香讓身子變得極其放松,在這樣的環境下,彈奏一曲真是愜意。
女子泡了茶來招待嵇康,兩人聊天之后嵇康才知道女子是山里的女鬼,只是因為有牽掛,不能成否,變成這山中的守護神,晚上天氣好的時候,就會想起前生記憶,彈一首小曲來為自己解悶。
今天不巧把先生引來了,也算是與我有個伴吧,嵇康也感覺到這冥冥之中應該是早有安排,這次的相見一定不是巧合,兩人聊了一個晚上。
嵇康酒會詩
《酒會詩》是三國時期嵇康所著的五言詩,全詩寫的是嵇康和竹林七賢游山玩水,坦蕩的生活,詩的前半部分就寫出山水的好風光,讓人心曠神怡,可以看出詩人是在一個極其放松的心態下,有了這酒會的感慨。
嵇康《酒會詩》
“竹林七賢”是在魏晉更替的時期,他們大多仕途艱難,為了避免在朝廷做官惹上殺身之禍,開始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而找尋目標,他們有時作詩彈琴抒發對世道不公的感嘆,有時登高遠眺向自然傾吐自己遠大的抱負。在大自然的洗禮后,他們獲得了精神上的寄托了愉悅。
詩歌的前半部分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溢于言表的快樂。“樂哉”二字一出,就奠定了全文歡快的基調,一開始詩人就因為自己置身于大自然,遠離官場感受到了莫大的樂趣,面對美妙的景色,詩人陶醉了。
花朵盛開的芳香馥郁,極目遠眺的高臺峙立,林木枝葉交錯縱橫,深池里鯉魚歡快的嬉戲。此情此情都是自然為人們展示的自己神秘的一面,這樣美不勝收的景色怎么能讓作者不為之動容。
詩的下半段意境有明顯轉折,從寫景轉到抒情,感情色彩也由原先的高興陷入思考。想到這樣美好的景色自己的好友阮侃不能銷售到,不由得多了點淡淡的憂傷,但是嵇康在飲酒的同時,幻想出自己的友人就在身邊,充分表達了詩人想要分享這份快樂的心情。
詩人因為欣賞到山水而產生的快樂之情的背后,流露出的是莫名的愛上,給整首詩蒙上一層暗淡的色彩,這是嵇康詩歌的一大特色,也是當時魏末時期詩人共同的感情。
嵇康誡子書
公元262年夏天,嵇康接到了自己被判處死刑的消息,他眼前一黑,盡管早就知道司馬家族殺人不眨眼,但是從自己為呂安辯護到入獄,這一切都來的太快了,嵇康也是人,他有感情,想到自己十歲的女兒和八歲的兒子,嵇康留下了眼淚。
嵇康誡子書
于是嵇康提起筆寫下了對自己兒女的告誡,遇到不快樂的事情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輕松的時刻就特別放松,不受控制,這樣的人雖然天資不錯,看上去過的生活很愜意,但是不可能會有優秀的成就。
那些一整年都很勤快但是在最后卻沒有得到好的收獲的人,這樣的情況也是時常發生的,這種時候要是降臨到自己頭上除了默默承擔,還能有什么辦法,我們身為君子看到這樣的情況,真的不得不感嘆。
他告訴自己的子女,在為官的時候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身經百戰的人必然會仔細思索,然后認真抉擇,一旦下定決心,他會言行一致,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下去,知道實現最初制定的目標。
千萬要小心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被別人的光環迷惑,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被自己的欲望所迷惑,當成自己追求的理想;目光要是短淺,被眼前的困難所引導;過于注重于細節,而不是把握全局,著力長遠。要是陷入以上幾種困惑,就不能成功。
嵇康的《誡子書》就是要告訴自己的后代,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情商高是必須的,但是人情世故也是必要的。要熟悉官場的規則,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
嵇康的思想
嵇康作為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當時可以說非常有代表性,也許正是因為地位的原因,嵇康和一般士人的思想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嵇康的思想
作為“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嵇康喜歡研究老子莊子的道家學說,他用道家思想對現實的黑暗做出了闡述,他認為,我們在做人生的選擇時候,要做到超脫,不能被現世的諸多因素束縛。
嵇康的一些闡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著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對社會現狀的強烈批判。這與同一時期的玄學家的思想是不同的,嵇康的“養生論”和對世俗生活的反對都是對當時甚至是后世都有深刻影響的。
玄學是在曹魏年間開始興起的新學派,嵇康的玄學思想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崇敬的基礎上的,這也是當時最能被接受的主張,嵇康的玄言詩體現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風格,他認為自然的本性是氣規定的。嵇康很多的文學作品不會用浮華的辭藻過度修飾,以自然的真情流露為準。
玄學強調的是對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追求,玄學的興起和漢朝末期統治者的腐敗無能有關,人們漸漸將情思寄托在宇宙自然中。在玄學的影響下,人們開始不再將為官從政當作最高的理想,而是將自己精神的灑脫放在最高位。
在嵇康的思想中,養生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繼承了道家的養生之道,《養身論》是中國養身史上第一篇系統全面介紹養生思想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