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餓殍圖是誰的作品
在中國歷史上,有關繪畫的名人軼事數不勝數人,但是看完之后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卻不多。比如,北宋歷史上曾有一幅名畫,創作完成之后竟然當即被毀,而他的作者王希孟也被迫下獄招來殺身之禍,因此這幅也被稱之為“兇畫”。究竟王希孟畫的是什么呢?他被殺害的真實原因又是什么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編就來揭秘,探索名畫背后的歷史。
史料記載,王希孟是北宋晚期的天才少年畫家,因此很多人對他還都不太熟悉。王希孟出生于公元1096年,幼兒時期在無人教授的情況下就已經會作畫,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神童少年。后來,王希孟稍大一點便準備拜師學藝,而當時最好的畫院即宮廷宣和畫院,于是他經過重重選拔成功進入宮中專心學習繪畫,而這一年他年僅十歲,是當時最小的畫生。
王希孟如此小的年紀,竟然有如此高的成就,因此很快就引起了宋徽宗的注意。
在畫院的數百名畫生中,唯獨王希孟得到了宋徽宗賞識,還將他調入中文書庫成為宋徽宗的關門弟子,這在當時來說算是莫大的殊榮。其實,宋徽宗在書法和繪畫上的成就要遠高于王希孟,所以宋徽宗親授其法,而王希孟在宋徽宗的指導下畫藝也不斷提高,并且還更上一層樓。
王希孟為了報恩,他準備創造一幅畫來贊美宋徽宗的政績。王希孟經過幾番思考,后來用半年時間獨自創作完成的一幅鴻篇巨畫——《千里江山圖》。也是如今唯一一幅可以媲美《清明上河圖》的古代繪畫。《千里江山圖》長約12米,細致入微地展現了北宋千里江南山水圖,而這幅畫也奠定了王希孟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可惜的是,王希孟一開始對當時的民間社會不夠了解,當他后來出宮游歷天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人間還有如此多的疾苦,尤其是遭遇到惡劣的自然災害。
百姓顆粒無收流離失所,根本就不是《千里江山圖》中描繪的祥和景象。王希孟回宮之后陷入了沉思,他決定再創造一幅寫實畫作,希望能將真實的社會情況反饋給宋徽宗,以望他能夠正視社會問題。
王希孟內心十分糾結,但他還是花費了一年多時間,創造了一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畫卷——《千里餓殍圖》。在這幅畫中王希孟將人間的生靈涂炭描繪得淋漓盡致,就如同是現在拍攝的照片一樣,最關鍵的是王希孟畫技高超,他通過流民的神態將其內心的悲怨也都展現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看來《千里餓殍圖》絕對是佳作,但宋徽宗卻不這樣認為。
宋徽宗看到《千里餓殍圖》后不僅沒有贊賞,反而一把將畫卷撕爛丟在地下,還聲色俱厲的痛斥王希孟,并將他打入牢獄。
幾天之后,王希孟就被宋徽宗下令斬首,而且還沒有一個人敢為王希孟求情……王希孟作為宋徽宗的學生,或許到死都想不明白為何自己會招來殺身之禍。但是那些局外人卻很清楚其中的緣由,是因為《千里餓殍圖》讓宋徽宗顏面掃地。
我們回望宋代歷史,雖然也同盛唐一樣繁榮富裕,但實際積貧積弱,尤其到了宋徽宗時期,國家的很多問題都開始暴露出來,然而宋徽宗卻又成迷于繪畫和書法,對于治國理政可以說一竅不通。
因此,在奸臣的蒙蔽之下,宋徽宗自以為自己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天下百姓也都安居樂業,但現實并非如此,這一切假象都被王希孟的《千里餓殍圖》揭露的一覽無余。所以說這就好比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了宋徽宗一耳巴子。由此可見,王希孟雖然精通繪畫,但是對政治也一竅不通。
在一開始,宋徽宗賞識王希孟完全是因為其畫藝和天賦,而不是他的政治見識,然而王希孟卻偏偏要在政治舞臺上動點腦筋,所以最后玩火燒身。其實,王希孟畫《千里餓殍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完全不懂政治“套路”,也摸不清宋徽宗的脾性,還以為宋徽宗會因此為改變,但結果卻并沒有像王希孟想的那樣美好。
王希孟忘記了自己的角色,對宋徽宗來說這就是背叛師門,如果王希孟每次都畫《千里餓殍圖》,那豈不是在給自己的老師臉上抹黑,所以宋徽宗才要殺他。
有幸《千里餓殍圖》臨摹卷保存至今,繪畫專家們經過研究發現,王希孟畫得確實很出神,甚至還融入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
但是很可惜宋徽宗并沒有接受這份感情……再看王希孟的畫作,我們除了驚嘆更多的還是遺憾,真的是痛失英才。
參考資料:
《國寶檔案—王希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