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古都,估計大家最先想到的地方會是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這樣的大城市,這些城市到處都充斥著濃厚的歷史氣息,歷經千年依舊輝煌。
圖-古都位置示意圖
中國最著名的有八大古都,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浮至今,見證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古代著名都城在歷史的發展中衰落甚至消失不見,鄴城就是其中之一。
鄴城,古代著名都城,先后作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遺址范圍包括現在河北臨漳縣西部和河南省安陽市北部,著名的銅雀臺就修建在鄴城。
圖-古都鄴城位置示意圖
鄴這個名字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鄴城始建于春秋時期。根據《管子•小匡》中的記載,齊桓公出于爭霸的需要,于公元前685年左右連建了五座城池,鄴城就是其中之一。
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鄴城幾經易手,先后由衛、晉、魏、趙等國控制。
在此期間,鄴城一直都是軍事堡壘和屯兵重地。秦統一六國之后,全國實施郡縣二級管理制度,鄴城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單位,隸屬于邯鄲郡。
西漢初期,鄴城仍舊是縣級區域,隸屬于魏郡管轄。至漢武帝時期,實施州、郡、縣三級管理制度,鄴城隸屬于冀州并成了州治所,已經成為了北方軍事重鎮。
圖-春秋戰國時期鄴位置示意圖
鄴城最初建立時范圍僅限于河北省臨漳縣,兩漢時期鄴城設縣,鄴城范圍擴大,包括現在的臨漳、安陽和林州市部分地區。
東漢末年,三分天下,鄴城以絕對的地理優勢受到曹操的青睞,曹操將鄴城作為權力中心,并建都鄴城,此為鄴城建都之始。
之后的一個多世紀,鄴城先后作為六個朝代的都城,一度發展成為北方最繁華的城市。
圖-河北省邯鄲市人文地圖
鄴城周邊地區地勢平坦,屬于平原區域,道路四通八達。與此同時,鄴城境內的漳水、洹水等水系與黃河、白溝等水系互通,水運十分發達。
最重要的是鄴城所在的位置,恰好在冀、青、幽、并、兗、豫、司隸等七州的偏中心地帶,以此地為中心向外輻射,人員與物資的來往與補充都較為方便。
自鄴城向東,經倉亭津(即今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過黃河,可達兗州西部,輻射到山東各地;從鄴城向西,過滏口并穿越太行山脈,可以進入山西高原的并州地區;
從鄴城向北,經邯鄲地區可以直達幽州的首府薊城(即今北京);自鄴城向南,經黎陽(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過河之后,可以直達豫東平原。
圖-鄴城布局示意圖
從軍事角度來看,鄴城具有非常好的防御優勢。鄴城的東、南兩面有黃河天塹,只要在黎陽、倉亭津、白馬等幾個主要地點設防,就可以阻止兩面敵軍的進攻。
北有漳、洹等水系流經,也是兩道天然的阻敵防線;西有太行山系作為天然屏障,只需要守住滏口,就能阻擋并州地區的來敵。根據《讀史方輿紀要》中的記載,自春秋時期,鄴城就是歷代統治者重點防御及出兵攻伐的軍事重地。
圖-河北一帶地形及鄴城位置示意圖
臨漳和安陽都屬于古代鄴地,一般我們說的鄴城單指臨漳縣的鄴城遺址,所以臨漳縣也被稱為是“三國故地,六朝古都”。鄴城有過如此精彩的過去,緣何現在成為一座不為人知的小縣城?
從曹魏到被北齊,鄴城作為都城和北方的中心城市,一直以來受到重視,發展極為繁榮,北齊滅亡之后,北周定都長安,鄴城作為都城的歷史結束,但地位依舊重要。
楊堅篡位之后,為了防止反對自己的鄴城總管尉遲迥再次反抗,下令火燒鄴城,六朝古都一夕之間成為廢墟。
在此之前北周武帝滅佛,鄴城作為當時的佛教中心已經受到了重創,火燒鄴城之后,鄴城徹底衰敗。
北宋時期,成為鄴縣的鄴城被并入臨漳縣,并作為其下屬鎮存在至今,鄴城徹底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輝煌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