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上映的8部電影,我最想看的就是《四海》。
我很喜歡南澳島,自駕去過好幾次,環島兜風,住在碼頭附近的酒店,早起看漁民們忙碌,沿著海濱棧道慢跑,呼吸干凈的空氣、享受時光變慢的感覺。
我相信韓寒選在這里拍攝有他的道理,也想看看他會把南澳島拍成什么樣子,而劉昊然加劉浩存加沈騰更讓我好奇,他們會擦出怎樣的喜劇火花呢?
結果,觀影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收獲驚喜和意外,前三部院線電影成功之后,這一次韓寒做了更多新的嘗試、有了更宏大的目標,想要讓這部作品承載更多個人表達。
所以《四海》依然是極具風格化的作品,喜歡前三部的觀眾一定會喜歡這一部,但不同的是前三部電影很容易被定義,但《四海》的表達更加多元化,很難用某種類型框住,然而卻又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影片中有一場戲,競速中陳小春對劉昊然說了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你有技術,但你太野了。這句話我也想送給《四海》、送給韓寒,真的太野了,但我喜歡。
笑著笑著就哭了,哭完之后又笑了
《四海》沒有辜負想看喜劇的觀眾,靠劇情推動的高級幽默很多,經常毫無預兆地讓全場觀眾忍不住笑出聲。
一方面,對沈騰+劉昊然的期待得以落實,父子相認、點外賣等段落都令人捧腹。
同時,電影的喜劇表達并不單一,黃曉明飾演的showta哥的前后呼應,馮紹峰和王彥霖之間的較勁,則是讓人笑的沒心沒肺的無厘頭。
在韓寒的鏡頭下,所有角色都這么可愛,不管多大年齡都有少年感,且毫不違和,這點太可貴了。
然而電影并不適用膚淺的傻笑換觀眾的傻笑,部分笑點被佐以悲傷的底色。
到底反復演練了多少次,才會讓一個父親和兒子故作輕松的打招呼重復兩次?他太看重和兒子的見面了。
離別前強硬地將兒子攬入懷中以及硬塞到兒子手里的那疊錢,滿滿都是缺失兒子成長的遺憾和自責;
到后面黑色的頭盔登場,父子情感又一次遞進,韓寒真的太會了,看著長大的兒子想要做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該做些什么,這樣的父子關系太有代入感了,讓我笑著笑著就哭了。
但《四海》不是沉重的電影,總能用歡快的橋段和金句把我逗笑,比如喬杉的“騎慣了山地,到了平地反倒不適應了”,還有劉昊然兄弟三人和劉浩存在餐廳再次偶遇等等。
沉浸感超強,憧憬這樣純粹的愛
韓寒的野心還體現在他的反常規、反套路,以及大膽嘗試“以慢打快”的電影節奏。
影片中有多場摩托競速,還有飛躍百米跨度的珠江,看得人眼花繚亂、腎上腺素飆升。
但除此之外,《四海》并不是快節奏、強劇情的電影,反而和南澳島的悠閑保持同步,用海景和構圖帶來超強沉浸感,讓我在電影中流連忘返。
人物關系的構建上同樣反常規、反套路,劉昊然和劉浩存是情侶嗎?
兩個人沒有床戲甚至沒有吻戲,劉浩存飾演的歡頌甚至分不清喜歡和愛。但這種很難定義的情感,不正是愛應該有的樣子嗎?
仁耀想要追歡頌,似乎又在被歡頌倒追,他完全不懂“多喝熱水”的梗,只好被歡頌那些雙關語蒙在鼓里。
他的付出不求回報,和世俗的愛情背道而馳,甜而不膩的愛,恐怕只有韓寒才能拍出來了。
擺脫不了現實的枷鎖,就倔強地上演成人童話
《四海》是現實主義題材嗎?答案是肯定的,影片有極為現實的一面,歡歌意外身亡扯出高利貸,甲板上的夜店難以為繼,也沒有開展妹妹成功還債的“夢幻”爛俗套路。
廣州的戲份,兩個年輕人四處碰壁,無根之人難以融入大城市的現實情況被描繪得相當殘酷,更不用說電影結尾的設定了。
但韓寒怎么會甘心向現實屈服呢?無法擺脫現實的枷鎖,他還是倔強的堅持上演一場成人童話。
所以年輕人們無憂無慮地騎機車兜風,仁耀拿到第一筆錢就去買了吊墜,兩個人因為不會開門而在賓館門口蹲了一整夜,以為含早的意思是可以休息到9點……他們像童話世界里的人,可愛而純粹。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嘲笑仁耀,你怎么會這么傻,在沙灘上聽不懂陷進去的意思、不知道不應該說“多喝熱水”、拿到第一筆錢為啥不先租個房子?
然而當影廳內亮起場燈,我猛然明白,不是仁耀懂得太少,而是我懂得太多,我知道“多喝熱水”的梗就丟掉了天真,認為錢應該有更重要的用途,就少了那份純粹,仁耀所擁有的,恰恰是我所失去的啊!
更大野心、多元表達、奇妙且復雜的觀影體驗,《四海》確實是這個春節檔最有意思的一部電影。
這個也是非常值得看的一部電影,也希望韓寒能始終保護他的少年感、維持他的倔強、繼續他的大膽嘗試,未來還會給觀眾帶來更新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