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事實上有三位正妻、九個兒子和二個女兒。
關于他個人的婚姻生活和子女的情況,一直以來也都缺乏相關的研究。
2006年,有一位叫辛更儒的學者,根據對辛氏族譜和辛棄疾孫子辛鞬墓志銘的考證,得出了迄今為止,關于辛棄疾子女情況最詳細的推論。
辛更儒在論文中提到,辛棄疾事實上有三位正妻、九個兒子和二個女兒。并且在真實的歷史中,辛棄疾和子女的關系,遠不如《清平樂·村居》里描寫得那么和諧。
事實上,辛棄疾42歲時,他的次子就已經23歲了,到了可以出仕當官的年紀。但是辛棄疾由于政治原因,長期被迫賦閑在家,導致兒子得不到恩蔭,出不了仕,賺不了錢。
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55歲的辛棄疾已經厭倦了官場,想要退居林下,過含飴弄孫的生活,結果遭到長子、次子的反對。這時,辛棄疾的次子已36歲了,長子的歲數更不要提了。
這兩個兒子反對辛棄疾的理由是什么呢?辛棄疾在《最高樓》中說得很明確,那就是“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意思就是說:老頭我打算退休了,這兩個不孝之子,居然想要老子先給他們把房子、田地買好了再退休,于是我就寫了首詞把他們罵了一頓。
從辛棄疾長子、次子對待他退休的態度,以及他寫詞罵兩個兒子的情況來看,他們怎么看也不像是會去“鋤豆”、“織雞籠”的人物。
辛棄疾一生有三位正妻,分別是趙氏、范氏和林氏。他的第一任妻子趙氏是南歸以前,在金國娶的妻子,其祖父有可能是趙宋宗室旁支的后代。
趙氏和辛棄疾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辛稹,二兒子叫辛秬。后來趙氏去世,辛棄疾就娶了范邦彥的女兒為妻。
范氏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傳說中的那個“辛鐵柱”。他的本名叫辛,但是因為死得特別早,所以舊有的辛棄疾年譜誤把他當作老九,事實上他才是老三。
為什么說辛就是“辛鐵柱”呢?因為辛棄疾寫過一首《清平樂·兒為鐵柱作》,就是紀念去世的辛鐵柱。
而且辛棄疾還寫了一首詩悼念辛鐵柱,詩中有一句“汝方游浩蕩,萬里挾雄鐵”。這個萬里“挾雄鐵”的人就是辛棄疾,而這個“雄鐵”就是辛鐵柱。
辛棄疾另外還有六個兒子,名字都帶著“禾”字旁,這里就不詳細介紹了,這些孩子的年紀都比趙氏夫人生的兩個兒子小很多。
單說那個辛鐵柱下面的四兒子,就比二兒子辛秬小了23歲,完全是兩代人。這個時候辛棄疾的長子、次子都有自己的兒子了,可是他們仍在指望著通過辛棄疾當官,給他們置辦田地。
所以,辛棄疾的長子根本不可能老實地去種豆,次子當過撫州崇仁縣的縣尉,雖然是一個小官,但是也不可能呆在家里面編織雞籠。
至于老三“辛鐵柱”,在辛棄疾填寫這首《清平樂·村居》的時候,早已經夭折了,所以也不可能是詞中那個“溪頭臥剝蓮蓬”的孩子。
詞中說“醉里吳音相媚好”,“吳音”是江南口音。辛棄疾的第二任妻子范氏是河北人,第三任林氏不知道哪里人,但是他晚年在福建當過官,有一部分后代定居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