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生是什么意思?
監生是國子監生員的簡稱,明清兩代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稱國子監生員。①指在國子監就讀之學生。為入仕途徑之一。其名始于唐元和二年(807),置東都監生一百員。
監生一詞的歷史變遷史
五代后唐國子監每年置監生二百名,初補時交束修錢二千,及第后交光齋錢一千。宋代亦沿此稱。慶歷四年(1044)興辦太學前,國子監招收官員子弟為生員,稱監生。
興辦太學后,直屬國子監的國子學、太學、武學、律學等生員亦稱監生。
明代監生分為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四種。貢監又有歲貢、選貢、恩貢、納貢,蔭監又有官生、功生、恩生。官生中又有土官生、外國生。
洪武時,貢監、舉監皆稱民生,以別于官生。時重考取,故官生少,民生多。洪武二十六年(1393),官、民生達八千一百二十四名。
永樂九年(1411),南、北監監生有九千八百八十四名。
景泰間始有例監。天順、成化時,監生至數萬人,大都不入監讀書,只候憑票選官,其質量大遜于前。
清代在國子監肄業者分貢生、監生兩種。貢生凡六,亦有沿明舊稱為監生者。
監生凡四:恩監、蔭監、優監、例監。蔭監又分為恩蔭、難蔭兩種。清制,監生考職,用州判、州同、縣丞、主簿、吏目等。
乾隆以后,一般所稱監生者,多指由捐納而得者。
如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試者,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必須先捐監生,作為“出身”,未必在監讀書。光緒間,推廣舉人入監,時風稍振。
未幾,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行新學,廢科舉,此名遂廢。參見“舉監”、“貢監”、“蔭監”、“例監”、“恩監”、“優監”。
②宋代司天監(后改太史局)之屬員,無定額,位在學生之上。正名學生入監滿五年以上,精通歷算、天文、三式、經書等,申請考試合格,方補監生。